
507空战的失败,对婆罗多来说近乎是扼杀国运的重创。在这之前,在西方势力的吹捧下,婆罗多曾一度自信满满,觉得自己马上能成为21世纪的第一强国,尤其对北方的大国自信心十足。但真正的战场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:在实战中,婆罗多的装备和作战能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,根本无法与经过长期、系统化发展的对手在热兵器层面正面较量。
英国一家专业机构对507空战的调查指出,婆罗多引以为傲的ZDK03预警机并未直接参与到空战核心作战中,真正提供有效预警和空情引导的是一架来自瑞典的轻型预警机(文中称“爱立眼”)。也就是说,婆方的预警系统只能给出大致方向,无法对空战中远程空空导弹实施精确指挥。实战变成了双方战斗机之间的直接对抗。
在对峙中,所谓的“10C”机群配合“15E”超远程空空导弹,发挥了决定性作用:10C从160—220公里的超远距离连续发射导弹,并实现了精确制导,基本上从始至终压制了对方。相反,阵风、苏30MKI、幻影2000、米格29等机群不仅难以发现10C的身影,很多架次在起飞后不久就被击中坠落——三代及以上的大多数战机在这场交锋中几乎全线溃败,战局迅速失控。
展开剩余67%事态恶化之后,曾经在背后支持婆罗多的西方阵营也开始重新评估局势。调查显示,只要对手在技术或装备上稍有优势,就能将婆方主力战机打得落花流水。这也解释了近几个月来婆罗多与所谓“超级大国”关系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:实力的现实差距让外交与军事策略都不得不重新调整。
面对尴尬的战果,婆罗多内部出现了几种应对思路,但都各有问题。全面转向引进F?35以挽回颜面,在短期内已不现实;另一方面,出于面子与政治因素,婆方并未减少向达索购买阵风的订单,反而计划再高价追加144架,这在外界看来是“越挫越买”的举动,但并不能立刻改善实战能力。同样,与达索联合研发第五代飞机的希望也因此大幅下降。
另一个被提出的方案是大量采购俄制苏?57。回顾历史,婆罗多早年曾在苏?57项目上投入巨资,后来又因技术问题退出,如今又转身希望引进,这一来一回让人觉得有些自我矛盾。就算俄方愿意卖机,短期内交付能力也成问题——过去几年产量偏低,如何在短期内交付整机和展开海外组装,难度很大。此外,苏?57在隐身、雷达与武器系统方面也存在争议:现有的雷达在远距侦测三代机目标上已表现不佳,更别说在200公里外与10C一较高下;而一些号称“远程”的导弹在效能上也难以与15E相提并论,且体积问题使得内置携弹性受限,外挂武器又会进一步削弱隐身效果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这场空战清楚地暴露出一个现实:凭借目前已经成熟的10C与15E这一组合,对手可以长期压制那些“伪5代”或隐身不足的战机。对婆罗多而言,短期内弥补这种差距的可行路径有限。换句话说,若要恢复战场威慑力,单靠买飞机、签合同、或是靠政治面子支撑的高价订单,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;对手通过定向输出更先进的机型与导弹,保持1.5代以上的技术差距,反而是更稳妥的战略—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将来标准5代机的大规模出口可能会被延后,先通过成熟的打击系统形成压倒性优势,再考虑大规模推广高端平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